會考自然考前重點-李達老師
⭕前言⭕
從 111 年起,會考自然科明顯轉向素養導向。試題結合圖表、敘述與實驗情境,強調理解與推論,重點不再是記得多少,而是能不能用得出來。
單靠背誦與反覆刷題已難以應對。學生需要的是完整的觀念架構與穩定的轉化能力。
本文將從三個面向提出備考建議:複習策略、練題方法與臨場應對,協助你在考前最後階段,穩定節奏、確實得分。
⭕一、複習:重建架構,喚醒知識脈絡⭕
複習時看到重點整理,別只記下結論,而要把它當成「線頭」,重新拉出整段觀念的脈絡。你需要掌握的,不只是答案本身,而是它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成立的條件是什麼,又可以怎麼延伸應用。只有這樣,記憶才會轉化為理解,理解才可能成為解題能力。
以凸透鏡為例,許多同學熟記了成像表,卻忽略那只是推論的結果。真正的起點,是光線折射的原理、透鏡的聚散特性,與三條特殊光線的行進方式。113 年第 36 題提供了四個光路圖,要求判斷焦距位置。通過率僅 0.33,顯示多數學生只記住結論,卻沒掌握背後觀念與推理結構。

除了建立觀念的縱向架構,橫向連結也一樣重要。幾乎所有學生都會背:「濃硫酸稀釋時要酸倒入水」,但這不是死規則,而是三個物理特性的結果:濃硫酸密度大、沸點高、放熱強烈。若將水倒入濃硫酸,熱量集中、水會局部汽化、導致飛濺。
103 年會考第 11 題以漂白水混合氣爆新聞為情境,要求判斷正確操作。題幹中提及硫酸作為類比,但即使移除這個關鍵字,只要觀念穩固,學生仍能從情境描述中聯想到類似原理,作出正確判斷。

若在複習中發現觀念斷層,請立刻查資料、回頭翻課本、做記號或詢問他人。不要假裝懂,因為題目最常從模糊處下手。
⭕二、練題:分段練習,穩定轉化節奏⭕
練題不是為了湊題數、積功德,而是用來確認觀念、重建章節結構,並調整對題目的判讀與反應節奏。這些目標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重點,因此練題策略應該有節奏地分段規劃。
前二十天,建議以 111 年以前的考題為主。這些試題類型直觀、對應明確,有助於補齊知識斷層,建立穩定的解題邏輯。
值得提醒的是,素養題不是靠短期突擊就能掌握的。它是學生在三年中不斷思考、理解與應用所累積的能力。會考也並非意在刁難學生,而是檢視誰真正能把知識靈活轉化。早期結構題雖然題型較直白,卻正是整理觀念、鞏固邏輯的絕佳素材,能為後段複習打下穩定基礎。
例如 113 年第 25 題,以圖像呈現岩石分類資訊,要求學生判斷火成岩與沉積岩的轉化歷程。雖然題面用了圖表與敘述包裝,但實質仍是基本的識記與分類題型。這反映出會考命題趨勢:純記憶題的比例下降,但從未消失,而是換了方式重新出現在學生眼前。

建議將 111 年以後的考古題留到最後十天再練習。這三年是命題風格明顯轉變的分水嶺:題幹變長、圖表增多、敘述包裝豐富,問題形式更靈活,甚至出現跨科命題,或純以科學現象為素材考邏輯推理。
這類題目雖表面套用自然現象,實則考的是分類、比對與條件判讀能力。像 113 年第 28 題,題幹提供錯誤的氣壓分類表,要求學生從高低壓氣流方向與氣團特性中辨識邏輯矛盾。這並非單憑地科知識即可應對,而是要透過語意分析與條件比對,重建正確分類。這些題型已經跳脫單一知識的考查,轉而強調科學素養中的邏輯判斷與條件分析能力。

因此,這類題型不能只靠背誦得分,也不是單純的閱讀與判斷練習。它真正考的是——你是否能辨識題目想測的觀念、抽取必要條件、排除誤導資訊,並選擇正確的推理路徑解題。
新題型的本質是如此:沒有基本觀念,推理無從開始;只有觀念、不懂轉化與應用,分數仍然拿不到。選在考前十天處理這類題型,就是為了熟悉它的節奏與形式,進場前把這套能力練熟、練穩。
⭕三、臨場:掌握節奏,冷靜應答表現⭕
自然科會考共 50 題,各段難度層次分明。前 1~20 題為基礎題型,觀念明確,是最該穩定拿分的部分;21 題後進入過渡區,開始出現跨章整合與條件應用,需小心判讀。
第 30~40 題是整份考卷中平均通過率最低的區段。近三年最具挑戰性的題目多集中在這裡,不僅變化大,也剛好落在考生身心最疲乏的時段。這段最常見的失誤,不是觀念不足,而是在疲倦下判斷力下降,讓答題慣性搶先作主,大腦還沒真正思考,手就已經動了。
這時候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讓習慣領先觀念上場。若遇卡題,請果斷跳過,跳題是為了避免節奏打斷。但務必留下明確記號,標出你跳過的是哪一題、哪一類型,才能有效回頭檢查。
112 年第 38 題就是典型例子。許多學生看到「子代罹病、雙親正常」,就立刻套用隱性遺傳與棋盤格,卻忽略了題幹中「只有一方為患者、子代過半罹病」的顯性遺傳線索。正確流程應是先判斷遺傳型態,再選擇是否使用棋盤格輔助推理。
錯誤常不是因為觀念不足,而是讓解題慣性自動接管,觀念還沒被喚起,答案卻已經落筆。真正能穩住分數的考生,是那些能撐住疲憊,讓觀念始終站在前線的人。

最後 10 題雖為題組,敘述長、圖表多,但近三年通過率穩定,反而不是失分主力。這類題目考法活潑,看似複雜,實際難度卻不一定高。只要冷靜讀題、穩住節奏,大多數學生都能踏實答題,順利拿分。
⭕結語⭕
進入倒數階段,不必追新、不必求難。把基本觀念整理清楚,把該練的題目確實寫過,這就已經足夠。會考測的不只是你知道多少,更在於你能否冷靜拆題、妥善作答。
相信自己的準備過程,相信自己的理解力,也相信那天的考運會跟你站在同一邊。考場上,不急、不慌,讓觀念帶著你走完最後一步。
祝你會考順利,思路清晰,實力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