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會考社會 重點整理

會考社會考前重點-洪浩老師

114年國中教育會考距今僅兩周的時間,考生們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做最有效率的最後衝刺。李鋒文教升大學中心社會科老師洪浩表示,因為所剩時間有限,建議考生不要死抱著書讀,「以考偵錯」效率更高,透過「寫題本、找錯誤、問老師」的順序處理,快速掌握不熟悉的地方。但題本的選擇不要再找「小範圍、單科」,應該以「全範圍的仿真試題」為標靶。

洪浩指出,最後兩周,考生可將歷屆試題從「新」的優先寫,即從113年往回寫,若是還沒有完成練習歷屆考題動作的同學,只需要寫到111年會考即可。但不要小看只是往回寫三年,這三年當中還有111年會考補考、111年教育會考參考試卷、112年教育會考大陸試場考題,因此總共有六份需要練習。

洪浩強調,除練習試題外、還要詳讀試題的「所有選項」(含正確選項與錯誤選項),如果不會應該馬上詢問老師。根據觀察,當年試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源自於前幾年的錯誤選項。

洪浩表示,社會科當中歷史科命題題數,台灣史近年來較少,約4題,東亞史、世界史比重相近,各約7題。命題比重上「詳今略古」,意即近現代史出題比例會高於古代史。

📌台灣史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戰後台灣的單一事件。例如美麗島事件、解嚴、雷震事件…等
  2. 從圖片或敘述當中的特色判斷年代的試題經常出現,比較常考的是判斷日治時代與清領前期。
  3. 須注意鄭氏政權在台灣的政治宣示(反清復明)與軍屯制度(軍屯制度對原住民的傷害)。

📌東亞史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中國傳統統治制度是向來的命題重點,包括「封建制度的興衰」、「人才的選拔方式」(漢代察舉、魏晉九品官人法、隋以後的科舉制度)。
  2. 唐代(東亞文化圈)、兩宋(對等往來)、明清時期(朝貢貿易體液)中國政權與周圍的互動方式。
  3. 清末四場改革事件的特色與差異(容易考判斷是哪個)與幾次對外戰爭的特色判斷。
  4. 中共歷史是常考試題,要特別注意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與改革開放的特色。

📌世界史部分,須注意以下重點

  1. 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發生當下各國的決策,包括日本發動九一 八事件(透過戰爭解決國內失業與經濟問題)、美國羅斯福提出以擴大公共內需為基調的新政(透過政府介入的手段)。而當時的蘇聯卻因為史達林計畫經濟的關係,受到經濟大恐慌的波及較小。
  2. 14世紀到18世紀的主流思潮,包括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這向來都是出題重點,須注意各重大歷史發生的地圖位置,容易配合地圖出題,並注意原因與後續影響。
  3. 世界古文明通常也有一題的空間,今年容易在埃及、希臘城邦、希臘化石代與古羅馬文明當中擇一出題。
  4. 由於教皇日前病逝,雖說會考不太容易從最近期時事出題,但可以辭從這裡延伸考歷史上「基督教兩次分裂」與不同系統的基督教差異。
  5. 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包括社會主義的形成與19世紀帝國主義對於原料與市場的掠奪,並主張社會達爾文主義為自己開脫。

社會科當中的地理科則偏重在通論與台灣地理與世界地理,在僅有18題的命題空間裡,「通論與台灣地理」與「世界地理」各占有8題,篇幅已被大規模縮減的中國地理,命題空間則不會超過3題。

📌通論與台灣地理的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台灣的農業議題,是近幾年命題的寵兒。包括台灣面臨可能必須對美國降低關稅的情況下,台灣農業必須往精緻化與強化飲食意識的訴求(勵如有機、減少碳排放)轉型。
  2. 第六冊的地理專題有關於「台灣地名」的命名原則也是近年常出。包括結合等高線地形圖從地形特徵判斷名稱、從歷史因素判斷命名都有可能出題。
  3. 台灣近年來遭遇極端氣候,以台灣西南部最為明顯,包括乾旱、豪雨。另外台灣西南部沿海因超抽地下水的關係與河川上游廣建水庫的影響,導致海岸倒退。
  4. 「工業區位」向來也是常出試題,包括全球化影響下的產業外移、台灣政府推動「鮭魚返鄉」的政策。

 

📌中國地理的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對於其他國家可能造成的短期效益與長期威脅
  2. 中國主要的氣候種類與區域分布。包括高地氣候與溫帶沙漠氣候,雖然前者年溫差低,後者年溫差高,但兩者均有日溫差大的問題。
  3. 要特別注意中國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政策與各區域的問題,例如西部大開發雖有潛力,但基礎建設仍有待加強。


📌世界地理的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前者全年皆夏且不受颱風威脅,後者冬夏分明另颱風威脅頻繁。
  2. 南亞則仍在氣候的部份,雨季、乾季、熱季的判斷。
  3. 西亞與北非仍須注意綠洲的型態,包括不同地點有關水資源取得的方式。
  4. 漠南非洲資源豐富,但仍屬於熱帶栽培業(限於熱帶有雨量的地區)、礦業、能源,但在礦業與能源的開發上,仍受限於基礎建設的不足。
  5. 歐洲屬於已開發地區,人口老化嚴重且人口總數開始下降,多數工業產能已經移往薪資相對低廉的東歐。另外,北歐的社會福利也因此受到挑戰。
  6. 歐洲雖然有能源(北海的石油與天然氣),但不足供應歐洲,因此高度需要依賴俄羅斯與美國的提供。
  7. 澳洲已經連續四年出題,因此不可忽略,主要是考氣候。
  8. 全球主要宗教的分布,包括天主教以中南美洲與南歐為主。
  9. 以氣候來說,常考的就是溫帶地中海型氣候、溫帶海洋氣候、熱帶莽原等。

 

社會科當中的公民科近年來雖仍以政治、法律與經濟為主,但已經不如過去偏重。近三年有關於弱勢群體(婦女、兒童)人權與法律的維護,其命題比例與政治、法律、經濟也能平分秋色。

📌公民人權與社會的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社會福利當中包括「社會救助」(不問身分,符合條件即可)與「福利服務」(長期弱勢群體)的差異。
  2. 政府近年來為了達到「居住正義」對租屋者提供租金補貼,但也因此墊高了全台灣房屋租金的價格。
  3. 會議程序當中的權宜問題與秩序問題,仍是出題重點。
  4. 須注意注意到價值觀兩難的情況,例如「科技與個人隱私的衝突」、「經濟與環保的衝突」、「風俗習慣與法律的衝突」。
  5. 須注意民間團體的性質。

 

📌公民政治與法律的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需注意公職人員「產生」與「去職」的方式,包括以「選舉」產生的公職,則以「罷免」使其離職。另外除了罷免,也可以監察委員彈劾並司法院懲戒法庭的處分使其停職。
  2. 刑法、民法對於兒童與少年的適用與規範,向來是出題要點。
  3. 中央政府部份,總統、行政、立法之間的互動,包括政治運作上較少出現的「不信任案」、「覆議案」、「預算的提出與審查」
  4. 須注意兩種彈劾的不同(監察院彈劾官員、立法院彈劾總統),以及最後送去的地方。(都是司法院,但前者是懲戒法庭,後者是憲法法庭)
  5. 須注意公共意見的四個性質(公開姓、),以及媒體容易受到其他勢力的影響對於公共意見的操弄。

 

📌公民經濟與全球議題的部份,須注意以下重點

  1. 著作權法(完成無需申請馬上就有)、專利法(技術)、商標法(識別度)的不同。
  2. 本國貨幣升值與貶值對於經濟的影響。本國貨幣貶值雖有利於出口,但國內需要依賴進口物資製造的商品則會漲價。本國貨幣升值會使進口更為有利,但卻不利於國內商品在海外的競爭。
  3. 機會成本向來是考試常考試題,也需要注意。
  4. 各種資源分配方式的問題抽籤的問題、使用者付費的問題
  5. 消費者購物決策受到哪些因素影響?(所得多寡、商品價值、個人喜好、預期心理)
  6. 塑膠貨幣(信用卡、儲值卡)與網路交易,仍須以法定貨幣為基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