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學測 國綜測驗簡評
🔎考題分析🔎
與去年相比,今年考題難度持平。
難易度:中間偏難
基本特色
全36題(去年為37題)
文言19題,約占五成配分;
白話17題,約占五成配分。
(文白比例相當於去年)
選擇題33題,占80分;
非選題3題,占20分。
(非選較去年多2分,創新高)
單選24題,占48分;
多選7題,占28分;
混合5題,占24分。
(單選較去年少2分,混合則多2分)
單題10題(單選5題、多選5題),占30分;
題組10組(單選8組、多選1組、混合1組),占70分。
(題組占分再創新高)
題型、取材與配分
1、形音義成語:12分
2、核心古文十五篇相關:約18分
3、其餘課內選文相關:約18分
4、閱讀或文意理解:約82分
(皆採廣義計算,且一題可能涵蓋多考點,故合計分數超過一百分。)
試題特色
1、文白資料融合出題,計較文白比例意義不大。考生應改變「文言較難而白話較簡單」的觀念。
2、核心古文十五篇仍具重要性。李煜及辛棄疾詞、《紅樓夢》評析,尚能與課內教材相呼應。經典白話課文僅有〈髻〉入題。
3、題組題(共十題組)為試卷主軸,占分(70分)持續攀高。
4、混合題占分提高,非選擇題占分在歷屆學測國文科中首次達到六成。是否會成為固定配分,值得觀察。
5、八成以上配分皆為「文意理解」,國學知識題配分繼續探底。韻文格律、文學運動、應用文、四庫判讀等傳統知識性考題一分未出。
6、臺灣題材(海洋文化、鄭成功騎鯨)是近年出題主流,占分高達12分。
7、混合題採「四文本連動出題」,為大考首見題型。取材兼具韻文、散文、科普,難度略高於去年。
8、「非連續性文本題」占分下降,「多文對讀題」僅出兩題組。
9、「亂句重組題」消失多年後重出江湖。
10、「現代詩」一題未出,歷年罕見。
試卷亮點
1、選材涵蓋性別、法律、生物、醫藥、影視等面向,結合時事與生活議題,看得出用心。
2、法律判例(《明公書判清明集》)揉合古典與現代,跨領域出題效果佳。
3、不少試題呼應前幾年的大考題,似乎有致敬意味。如「古代法律判例」呼應111年法律判決文,「鄭成功騎鯨入鹿耳門」呼應112年〈籌海議〉。混合題組亦呼應國寫題「經驗機器(110年)」與「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112年)」。
小結
這是一份「遠離文學、摒棄背誦」的國綜考題。
觀察近五年學測國文(國綜)試題,可發現幾個趨勢:閱讀理解持續提高、跨領域與學術性文本增加、題組題占分屢創新高、國學知識逐漸邊緣化。
近年試題重點為「引文觀念統整」與「邏輯判讀」,可推測大考中心逐漸將作品欣賞、文學感受類的考題排除,降低因主觀感受不同而引起的爭議。
換言之,今年國綜試題展現出來的態度是:
👉測驗考生「生活中用得到」的閱讀能力,與文學的關係不大,
👉未來考生不需要背太多國學知識,占分很低。
題組題、混合題是國綜取分關鍵。考生應培養分析、解讀不同類型文本的技巧與紀律,並安排練習計畫,勿靠臨場反應作答。